長輩們很愛說,

女人就是要生過小孩,

人生才完整了。

也許吧!

我以前其實不覺得,

我覺得有小孩也是一種負擔,

可能怕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

前幾天一直不舒服,

今天去看了醫生,

原來我每次生理期來會痛的哇哇叫的原因,

是因為卵巢右側有顆不小的「巧克力囊腫」

沒想到我因為這個,

超害怕的,

瘋狂的上網搜尋有關於它的資訊。

不過這也告訴我要多愛惜自己。

因為聽到妹妹說,

以後要是你跟最愛的人沒有愛的結晶...

嗯很害怕~

以下是介紹↓

子宮內膜異位又稱巧克力囊腫
子宮腔最內層子宮內膜,就是每個月經血產生的部位,子宮內膜組織長到子宮外,在子宮外到處散佈,如在卵巢、輸卵管、子宮外壁、腹膜,甚至長到腸子、膀胱或開刀的傷痕甚至到肺部,子宮內膜組織會隨著體內月經週期荷爾蒙改變而有像月經週期般的變化,造成許多的症狀,如經痛、下腹痛、背痛、出血、月經不規則、性交疼痛、大小便疼痛、不孕症等。據統計,大約有 10 %的生育期婦女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子宮內膜異位就佔婦科手術 20 %,而不孕症的患者中有子宮內膜異位者佔 30 %,通常好發 20 幾歲女性,於更年期得以緩解。

如何形成 :
1.基因有關,有家族性。
2.經血倒流,於月經來潮時,月經的組織由輸卵管逆流到腹腔中,或內膜組織經由血管成淋巴系統散佈到子宮外,植入於其他部位。
3.於胚胎發展時,子宮內膜細胞分化於子宮外。
子宮內膜於腹腔中,外觀扁平到稍微凸起,顏色由白粉到暗咖啡色,有點像粉點炸開般,而另一種型態為經血積在卵巢處,形成囊腫,長期下來,血液濃縮,形成濃稠狀物質,又稱巧克力囊腫,大小不一,有時可能有很多個。

怎麼知道及其合併症:
  有些人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並沒有症狀,但大部分的症狀由開始有月經後的幾年,越來越明顯及惡化,直到更年期時,異位膜組織萎縮,而症狀得以減緩。
疼痛是主要的症狀,下腹痛、經痛、性交(後)疼痛,其他症狀有月經不規則、倦怠、大小便疼痛,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受孕率較低,每個月受孕率約 7 %,而正常情況者每個月的受孕率約 25 %,原因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處,分泌化學物質阻擋其受孕。假如子宮內膜異位嚴重,廣範圍的疤痕阻塞輸卵管,卵巢有囊腫形成(又稱巧克力囊腫,為子宮內膜的另一種表現,子宮內膜跑到卵巢中,產生月經後集於囊腫中,囊腫內有濃稠,如巧克力一樣的物質),像這種情況,若沒有治療,受孕率是極低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 Cla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